群崮环抱,侧柏遍野,梓河水蜿蜒流过,古村落星星点点散落山坳……站在蒙阴县岱崮镇马子石沟村观景台上,一幅美丽的沂蒙山居图尽收眼底。迎着猎猎山风,马子石沟村党支部书记、林长闫士照指点远方,满怀豪情地讲述村庄的美丽蝶变。
马子石沟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村里的山全都是光秃秃的青石板,用村里人的话说:“蛇出溜子”都能给烙死了,因为没有一块树荫地。闫士照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觉得村里要想有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先种树。他跑到县林业局软磨硬泡,要来了12万棵柏树苗,带领党员群众挑水上山,挖石填土,植树造林。栽一棵树至少浇一桶水,12万棵树就需要6万担水,从山下挑水到山上,一个来回就要五六公里。闫士照从村里找来了十几个壮劳力组成了挑水队,自己担任队长,从天明到天黑、一趟趟的往山上挑水,连续挑了40多天。就是靠的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硬生生的在青石板上种下了这12万棵树苗。闫士照每年都要带大伙到山上种树,硬是在2600多亩的荒山上栽植侧柏40余万棵,创造了“青石板上造绿洲”的奇迹。
蒙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山区实际,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全面推进林长制为契机,积极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让蒙阴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蒙阴县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推行林长制工作,建立了一支有凝聚力、有情怀的林长队伍,为林长制高水平推进起到了重要保障。2019年,蒙阴县共设立38名县级林长、169名乡镇级林长、813名村级林长,不断强化部门林长支撑体系,建立林长制联席会议制度,24个县直部门成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95个县直部门成为林长制责任单位,规划了增绿、护绿、营绿三项任务,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推进体系。同时,健全完善“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保障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产权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和村民植绿护绿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各级林长责任区造林3000余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均造林2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25万亩。
造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为了管护好莽莽青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大山,守护绿色,天麻林长钟建德就是其中一位。一大早,在蒙山旅游区的省级林长森林质量提升科技示范点,53岁的钟建德早早就带着工人开始了森林抚育工作。
不只是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都是钟建德的分内之事,天麻林场五万五千三百一十八亩林地就是他的工作场所 。18岁进场,36年的护林育林工作,钟建德几乎没有在家过过春节,常年驻守在护林一线,敬业如山,巡山护林,多次累倒在护林一线。这片山林的一草一木,都仿佛是他的孩子一样亲切熟悉。
像钟建德这样的林业工作者,在蒙阴县的大山深处还有很多。他们甘于寂寞,与青山绿树为伴,用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出一曲朴实无华但动人心魄的绿色篇章。在一代又一代人持续的增绿护绿中,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生态山”。
“自打吃上‘生态饭’,村民们最宝贝的东西就是村里的山山水水,谁要想破坏一草一木大家伙都不答应。”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村农家乐经营户刘英启说。近年来,椿树沟村凭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植被覆盖率,成为了周边省市游客乡村游的热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长制的全面推行,不仅仅是释放生态红利惠及民生,更是有利于子孙千秋万代发展。蒙阴县发展蜜桃71万亩,年产量25亿斤,江浙沪市场“三个蜜桃两个来自蒙阴” ,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果篮子”。受去年疫情影响,很多农产品价格下滑,但是蒙阴蜜桃价格非常坚挺,老百姓的收入比上年增加20%。还探索了“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菜”等5种林下经济模式,构建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循环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工作,全县森林系统碳汇总量339万吨,总价值6.3亿元,成为是山东省首个签订碳汇资源开发项目的县。
生态的改善催生出“椿树沟”“樱之崮”等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网红村”。打造了崮上草原、联城麦饭石主题康养等景点,全县A级景区有21家,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5A级景区,沂蒙山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全县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了从经销产品向经销生态、文化转变。全县共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7个,市级森林乡镇4个,市级森林村庄31个。
担任县级总林长的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说,全县把造林绿化摆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来统筹谋划,各部门各乡镇齐力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54.69%,蒙阴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临报融媒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