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彩 临沂报道
1月21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临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场获悉,“十三五”期间,临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2020年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2015年下降31.9%、37%、62.5%和22.7%,优良天数增加54天。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8.6%,优于年度目标18.6个百分点、优于2015年近36.3个百分点,建成区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一直保持全省前列。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推进主城区钢铁、焦化企业“退城入园”、兰山物流园区搬迁升级及木业转型升级,加快主城区5个钢材市场搬迁改造。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49家,淘汰不达标工业炉窑139个。结合“四新”“四化”,推进“十优”产业发展壮大。
优化能源结构。全市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406.8万千瓦,占全市装机量的41.1%,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分布式光伏、生物和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加快淘汰燃煤锅炉,累计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7243台,10蒸吨以上、35蒸吨及以下95台,合计1729.2蒸吨。
强化车油路协同防治。实施公路运输绿色化改造,全市各类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总数达到21770台,其中市区公交车辆达到100%。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6306台。建立并推进机动车排放与检验(I/M)制度实施。对31340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行环保喷码登记。完成城区4套机动车“冒黑烟”抓拍系统和9套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建设联网。对全市在营加油站进行全覆盖抽检,抽检合格率99%以上。提升公路运输效率,共争取5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深化面源污染整治。督促施工工地严格落实“6个100%”和视频监控等管理措施,将市区467个建筑工地和63个市政工地全部接入指挥部监控平台,实行动态监管。将市区2747台渣土车全部纳入在线监控,有效减轻道路扬尘污染和交通安全。将市区14152家餐饮服务单位纳入管理清单,不断优化市区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平台。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14.96%、2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81%。
水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印发了《临沂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市级总河长的河长制体系,全面完成“清河行动”任务。推进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24段黑臭水体全部通过省级“长制久清”评估。累计完成149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占全市的40.08%。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临沂市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沂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目标承诺、人大报告“三项制度”,完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修复机制,开展农产品和土壤协同监测,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配置,合理布局集中处置设施,建成危废利用处置项目39个,危废处置能力达到222万吨。积极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试点,完成20家危险废物综合收集点的经营许可证发放。规范全市废铅蓄电池收集转移,建成11家废铅蓄电池收集站、31家暂存点。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服务方面,深化生态环境审批“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行“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新模式,设定政务服务环保事项目录168项、实施清单172项,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帮扶力度,按照企业类别及环境违法行为性质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做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