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书记,一生扶持。2018年4月,市纪委监委选派张海龙进驻临沭县郑山街道和平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伊始,村庄各项工作较为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村东南水涝灾害严重,村集体零收入……
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面对重重困难,张海龙带领工作组从彷徨迷惘起步,经过不懈努力,终获耕耘喜悦,和平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截至目前,工作组已累计争取资金3612万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星级先进工作组”;工作经验先后在学习强国、央视网、灯塔—党建在线、山东省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村党组织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和平村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居、市级美丽乡村;张海龙个人也被评为第一书记榜样、临沂市第二届最美第一书记,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
首战告捷,小沙河打响“第一枪”
驻村伊始,张海龙信心满满,要在这个小村庄大干一场。可是,他心里的规划和方案还没开始实施,就被村民浇了一盆冷水。
“我们也不盼着你们能干多大的事,给我们治好小沙河就行了。”原来,村东南的小沙河由于两侧地势低洼,泥沙淤积严重,汛期河水淹没近2000亩土地,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村民王统坤满面愁容地跑到张海龙宿舍诉苦,“我去年种了106亩辣根,因为发大水全部淹死了,赔了11.7万元,今年可别再淹了……”
河道治理刻不容缓,张海龙主动召集4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商讨河道清淤方案,还积极协调治河资金,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河道治理。
母亲骨折需要手术,孩子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家属多次要求他请假回家照顾。面对两难境地,张海龙毅然选择了每天吃住在村里,蹲守在河道现场督工。当时正值六月中旬,在烈日暴晒下,张海龙胳膊、脖子晒脱了一层皮。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赶在雨季来临之前高质量完成了沙河治理工程,此后也经受住了数次暴雨的考验,保障了流域周边农田庄稼丰收。对此,退下来20多年的老党支部书记班书学感慨道:“十几年没能解决的水涝难题,没想到让刚来的年轻人给解决了,真是不简单。”
“第一枪”打响之后,张海龙利用3年的时间协调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修建户户通、农村“四好”公路、田间生产路,全村栽花种树、改水改电、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关注民生,成为群众的“自家人”
村里有位75岁的五保户付元吉,长年卧床不起。张海龙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多次探望并送去生活物资。然而世事难料,张海龙在送去1400元慰问金的一周后,就听到了他去世的噩耗。
“心里五味杂陈,我意识到帮扶困难群众最是拖不得。”张海龙把经常开展民生活动当成帮扶困难村民的有效抓手,让他们感受到第一书记时刻在身边,是群众的“自家人”。
驻村以来,张海龙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794人次,发放慰问金17万元。连续三年召开重阳节座谈会,组织迎元旦水饺宴,为全村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连续三年与学龄儿童共度“六一”,为孩子们购买儿童安全保险;连续两年举办趣味文体大赛,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着眼长远,挺起村集体“硬身板”
驻村工作时间短暂,撤点后村庄如何持续发展,成为张海龙最为担心的大事。为此,他千方设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帮助和平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挺起村集体的“硬身板”。
刚驻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就向工作组提出“无工不富”的想法,张海龙多方考察、反复探讨,决定为村集体争取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从申请用地指标到厂房投入生产,历时两年五个月,期间困难重重,他无数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但为了让村庄拥有稳定增收的产业,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目前,通过建成标准化厂房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20万元。在争取建设厂房的同时,还通过设备出租、光伏项目等方式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6.2万元。一系列举措,使和平村彻底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集体收入提升到全市村居先进水平。
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硕果终有时。如今的张海龙已然摆脱了初入和平村时的迷茫,收获了累累硕果。“三年前,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来到和平村,从开始的彷徨迷惘,到现在的收获满满,村民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这更加坚定了张海龙继续为基层群众服务的信心,也展现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责任担当。
临报融媒记者 庞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