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家人们,来看看临沂孔庙!一堵墙藏着千年古韵,满是儒家的风雅气

2025年03月07日 17:08
已有 人浏览
来源:琅琊新闻网

  3月7日,临沂孔庙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莅临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路,一同探秘承载千年儒风的明清古建筑群 —— 临沂孔庙。这里不仅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更是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接下来,请随我步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感受其独特魅力。

  此刻,我们面前的便是孔庙大门。它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门户,隔开了外界的喧嚣与内部的静谧。这座大门气势恢宏,朱漆大门搭配铜质门环,古朴而厚重。门额之上,高悬着蓝底金字的 “孔廟” 匾额,采用隶书繁体书写,字体圆润且苍劲有力,彰显出庄严的气质。大门两侧,一对雌雄石狮威风凛凛地镇守于此,仿佛在无声地宣示着儒家圣道的威严。

  孔庙,又称文庙。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原址位于城东南。彼时,临沂作为鲁南地区的文化重镇,孔庙成为州学、府学的所在地,是汇集经史大家、传承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然而,靖康之乱使其毁于一旦。金皇统三年,沂州防御使高召将孔庙迁至老城西门之内重建,但元末兵乱又使其沦为废墟。明清时期,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其中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正统年间知州贺祯、乾隆年间沂州知府李希贤等均对孔庙进行过重修与增建。如今我们所见的孔庙,院内的大成殿、明伦堂建于清光绪十年,是临沂城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1998 年、2011 年等多次恢复重建后,孔庙再度焕发生机,继续承载并传承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庙整体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照壁、东西两庑、大成殿、集柳碑亭、明伦堂。建筑风格遵循中国传统规制,以青砖黄瓦、朱红檐柱为主要特色,营造出幽静清雅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踏入孔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照壁。照壁,又称影壁,通常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在传统建筑中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功能。临沂孔庙的照壁属于典型的一字型砖雕宫墙式,壁身高大,以青砖精心垒砌而成,表面覆盖着灰色瓦顶,檐下装饰有简易斗拱和垂花柱头,整体风格庄重而大气。照壁正面以双龙戏珠为主要装饰图案,两条巨龙雕刻得栩栩如生,体态矫健、气势磅礴,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更蕴含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而照壁背面,则镌刻着《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句凝练了儒家恕道的核心要义,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秉持同理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这一理念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前行,一对银杏古树映入眼帘。这两棵古树植于金代,东侧为雄树,胸径近 3 米,每年三四月间繁花似锦,却不结果,其枝干粗壮,尽显雄浑豪迈之气;西侧为雌树,胸径约 2 米,繁花过后会结出白果,植株相对矮小,更显温婉柔美。它们宛如一对相濡以沫的伴侣,枝叶相互交织,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两棵银杏树不仅是孔庙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在此求学问道的成长历程。其生长特性恰如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品格:树干挺拔象征着正直坚毅,枝叶繁茂且井然有序寓意着有条不紊与谦逊有礼。

  现在,我们来到了孔庙的核心建筑 —— 大成殿。“大成” 一词源于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赞誉:“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下诏将文宣王殿更名为 “大成殿”。大成殿前的香炉至今香火鼎盛,许多家有学子的家长都会前来虔诚祭拜,祈求学业顺遂。殿前的两棵古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仿佛在静静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步入大成殿,这座面阔五间的殿堂气势恢宏,红柱金顶,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尽显典雅庄重之态。殿内高悬着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 “万世师表” 匾额,高度赞誉了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两侧楹联由乾隆皇帝所书,上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下联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深刻地概括了孔子的思想与精神。大殿中央,孔子圣像冕旒垂目、袍服俨然,神情 “温而厉,恭而安”,仿佛正穿越千年时光,向后人讲述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治国安邦的方略。在孔子塑像两侧,从祀着 “四配”,即东侧的 “复圣” 颜回、“述圣” 子思,西侧的 “宗圣” 曾参、“亚圣” 孟子;东西两墙还供奉着十二哲塑像,他们皆为孔子门下的杰出弟子,共同展现了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

  大成殿前方两侧的长廊式建筑,分别为东庑和西庑。东庑内设有 “弘道传薪 —— 孔子与临沂先贤文化展”,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了解受孔子及儒家文化影响,临沂涌现出的众多杰出先贤,如 “宗圣” 曾子、“智圣” 诸葛亮、“书圣” 王羲之等。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和领域,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庑后半段设有 “儒风汉韵 —— 孔子及弟子画像石拓片展”,通过这些画像石拓片,我们得以从汉代人的视角,领略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救国济民的情怀以及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例如,在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拓片前,我们可以看到持鸠杖的老子、躬身执雉的孔子,以及年仅 7 岁却被孔子当作老师请教的莒国神童项橐。这一场景生动地体现了孔子 “能者为师” 的豁达胸襟,也由此衍生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重要教育理念。东庑和西庑宛如两条时光长廊,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儒家文化在临沂的传承与发展,使孔庙的建筑格局更加完整,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最后,我们来到大成殿后的集柳碑亭。集柳碑亭取 “集柳” 之意,寓意集柳成荫、尊礼崇德。亭内矗立着著名的 “集柳碑”,全名《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虽为复制碑,但依然神韵十足。此碑高 8 尺 6 寸、宽 3 尺 9 寸,共 1261 字。相传金代皇统四年,普照禅寺住持妙济禅师觉海为记述禅寺的兴造经过及其盛景,请仲汝尚撰写碑文,并四处搜集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再由名匠仲汝羲精心镌刻于石上,立于寺院之中,成为当时的一大奇景,后人称之为 “集柳碑”(东柳),与西安碑林的 “玄秘塔碑”(西柳)齐名,享有 “东柳西柳” 的美誉。仔细端详碑文,字体端庄秀丽,虽历经岁月侵蚀,依然清晰可辨,充分展现了柳书的独特神韵。除集柳碑外,孔庙内还珍藏着众多碑刻,如立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学则》碑,圆首方座,碑文为明代沈谧的短文《学则》;明代王璟所撰的《岁贡题名》碑,详细记录了永乐八年至嘉靖二年临沂被选入国子监学习的岁贡生名录;立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的《宪示》碑,明确规定不允许秀才、监生担任地方保正、牌头等杂役;青石质的《重修文庙记》碑,立于清光绪十年七月,22 行楷书碑文详细记述了重修临沂孔庙的经过等。这些碑刻犹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每一块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孔庙独特的文化景观。

  各位游客,到这里我们的临沂孔庙之旅就接近尾声了。希望通过此次游览,您能深刻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这座古老庙宇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信此次孔庙之行,能为您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让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资讯网可为客户提供软文发稿服务、自媒体推广。 QQ:251941806
***资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资讯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资讯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资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资讯网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资讯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资讯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主管单位:******* 广告代理:*******
邮箱:*******@126.com 内容QQ:****** 通讯员群:******
*******


企业软文发布 网上舆情维护 形象新闻策划 广告QQ:*****
法律顾问:*****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